1明天,你现在还会用电纸书阅读吗?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很多东西都是从书本上学到的,可是当人们离开教室,投入到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后,读书便成了人们无暇顾及的事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电纸书也许是人类进步的“电梯”,但是这个“电梯”最近却遇到了很多的发展问题,很多人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就不需要购买电纸书了,电纸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那么,有了大屏智能手机电纸书是不是就没有价值了?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那么电纸书真的没有什么用吗?电纸书是如何出现、发展起来的呢?在兴起阶段,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改变,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体验呢?
电纸书的起源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久。索尼在1991年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阅读器,相当于Walkman的延伸。这是一个大约1公斤重的设备,采用了折叠造型,看上去相当厚重。它内置了3.5英寸屏幕,使用磁盘作为存储介质,随机附赠了包括百科全书、健康及翻译类的图书,大约包括10万页文字及3、2万张图片。
第一台电子阅读器
当然,硬件本身并不便宜,售价约550美元,而额外的磁盘每张在20至50美元之间。较高的价格导致这款设备仅在日本市场获得了小范围的成功。
真正的电子书时代于1998年开始,虽然仅有少数几个实际设备上市。当时,NuvoMedia获得了老牌书店Barnes & Noble,推出了Rocket eBook。这款电子书看上去像是平装书的延伸,尺寸并不算便携,拥有一块支持背光的单色屏幕,可存储最多16000页文字,电池寿命则为17至33小时。
至于内容,用户可以从Barnes & Noble网站下载,甚至还可以通过软件将HTML网页加载到设备上。
2004年,索尼在日本市场推出了搭载电子墨水屏的LIBRIe电子书,这种新型屏幕即便是在阳光下也清晰可见,成为未来电子书的标准配置。此后,索尼又开始在美国市场推出新型电子书,并推出了自家的在线图书商店及专有格式,但不幸的是上市日期不断延后,并未获得巨大成功。
第一代Kindle电子书阅读器
2007年,亚马逊也推出了第一代Kindle电子书阅读器,随后其它品牌陆续推出同类产品。既保留了电子阅读的方便快捷,同时又可以拥有阅读纸质书籍的真实体验,“像看纸质书一样来看电子书”的电纸书的推出无疑重新定义了阅读。
明天,你现在还会用电纸书阅读吗?
然而,好景不长,从2011年开始,电纸书的销售量不断下滑,2012年后,厂商也陆续退出市场,且公开资料显示,汉王电纸书在2012年的销量仅为10万台左右,下降幅度极为明显。此后,虽然Kindle于2013年进入国内市场,可明显的销量也在逐年降低。
就在大家都在唱衰电纸书行业的时候,掌阅科技也在8月初推出第一款电纸书产品,有人说,“当你有一部大屏智能手机,其实你并不需要电纸书”,事实真的如此吗?
2电纸书:深度阅读 手机:浅阅读
从阅读的层次来说,阅读有深浅之分;但是从阅读的目的来看,阅读并无崇高或卑贱之分。碎片化阅读的目的是消遣娱乐目的的有效阅读方式。著名作家王蒙说“当代青年人要坚持传统阅读,坚持经典阅读,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充斥一大堆的碎片化信息,还要有系统和深度。”
阅读有深浅之分
相对于手机和平板阅读来说,电纸书阅读是深度阅读,而手机和平板是辅助阅读。对于电纸书来说,阅读就是它全部的功能和使命,而对于手机来说,阅读只是一个辅助的功能,它还有通话、上网、玩游戏其他主要功能。
用手机阅读主要是浅阅读,而且会更迅速地耗尽我们的精力。因为在使用手机阅读的时候,需要不断地过滤掉超链接及其它可能的干扰,我们会变得疲惫。不断变化地屏幕、排版、颜色和对比度令我们的眼睛感到疲乏。
在手机屏幕上,人们倾向于浏览和检索,寻找关键词,以一种不那么逐行逐句的、更具选择性的方式阅读。手机似乎会鼓励更多的略读行为:相比有序地逐页翻动,当滚动屏幕时我们倾向于读得更快(但不深入)。在联网的状态下,手机阅读的略读倾向尤为明显。用手机来读报读新闻都没问题,但是你很难抱着它深阅读。
从阅读的结果来看,深阅读和浅阅读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在价值上两者差别是很大的。用手机和平板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最大的弊端在于:不利于学术研究,构建精神高地。一方面,研究学问讲究的是真实性,碎片化式浅阅读很容易断章取义,以为看到的是真的,但如果不放在整体上来看,看到的很可能是片面的幻象,或者是经过“修辞”的真实,成就为真实的“泡沫”;另一方面,碎片化式浅阅读,看到的往往是别人推荐出来的信息,但这样的碎片化信息上不通天下不接地,缺乏应有的精气神,甚至远远背离事实的原貌。
每个人构筑自己精神家园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但最好的方法无过于深度阅读。唯有静下心来,沉浸在白纸黑字之间,我们的精神家园才能慢慢植下深根。
电纸书非常适合用作全神贯注的深阅读,阅读者倾向于集中注意力紧跟文字内容,因此更接近于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这是用手机阅读所不能比的。
3电纸书看书不累眼 手机容易酸涩
电纸书相比手机来说具有更好的护眼功能,这是E-ink领先手机的看家本领,以E-ink电子墨水技术为核心的电纸书采用无背光结束,而电子墨水的显示本身也更加接近化学反应,产生的效果更接近传统纸张,这种需要在良好光源下才能阅读的屏幕虽然显得老套,但是对人眼的刺激非常小,领阅读者更加舒适。
电纸书有着媲美纸质阅读的体验
E-ink屏幕非常适合用来显示黑白文字,显示的文字非常有质感,与普通的液晶平板屏幕显示的文字相比,更接近纸质印刷。如上图和下图的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出两者的显示差别。
而手机和平板采用液晶屏幕,必须依赖背光技术,使对眼睛的刺激感非常强烈,即使再怎么改进也无法改善,或许现在效果还可以接受,也适合在一些恶劣环境下显示,但是就看书而言却非常不适合,尤其是年纪较小的中小学生们,特别容易提高近视发病率,可以说用手机看书就是为了效果而牺牲眼睛健康。
电纸书却没有这样的问题,显示效果较液晶的“点”更接近传统印刷中“面”的概念,长时间看书也不会很累,特别适合正在长身体的少男少女和长时间看书的网友,也就是说选择电子书的根本是选择健康用眼的生活方式,是电子时代替代液晶屏幕的选择。
与手机相比,电纸书的静态分辨率和可视角度都是最高的,长时间看下来不伤眼睛,也不太受强环境光影响,太阳光下一样能看。用电纸书看4个小时眼睛也不会太难受,但是你用手机和iPad看书看4个小时,眼睛就会非常难受,而且手机诱惑太大,有游戏,有社交网络,得多大定力才能坚持上时间看书呢,这一点大家自己就可以感受下。
4平台优势:电纸书内容资源丰富
正所谓内容为王,不管是手机来阅读也好,电纸书阅读也好,最核心的还是阅读内容。消费者除了要求电纸书本身存储的内容丰富之外,还希望能从资源平台上下载最新、最快的内容。而内容资源的竞争,最终要归结到知识版权的保护上,而在这一点上,电纸书有着更强的优势。
电纸书内容资源丰富
事实上,电纸书只是一个硬件载体,对于用户来说,喜欢阅读的另一个魅力在于能够随时随地以更加便宜快捷的方式获取自己喜欢的电子书。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电子书阅读器上有很多的签约版权资源,丰富的图书资源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iReader支持联网下载电子书
最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平板电脑的冲击,电纸书的生产厂家也都普遍开发了电纸书的网络功能,比如掌阅iReader电纸书就支持联网,读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下载与添加电子数据,并构建自己的分类索引。
掌阅iReader电纸书收录了畅销、生活、文学等类别的优质图书数字版权42万册,年发行图书15亿册,书籍日更新1亿字。通过云端服务,iReader可与掌阅全平台内容互通,实时更新进度,实现多屏无缝阅读。
如果,你是个专业的阅读用户,对于阅读内容有明确的要求,诸如:专业文献、科学资料、数据文档、图纸表格。更大尺寸与多格式支持支持的电子书阅读器更符合你需要。
5续航时间长到离谱,根本停不下来
电纸书的续航能力是手机不能比的,一款简单的锂离子电池就可以提供电纸书6000页的翻页能力和超过15天的续航时间,远远强于手机,长时间看书的网友在使用电子书后即可以节约充电的次数,降低电池的损耗,同时也能摆脱手机看书一天一充甚至半天一充的麻烦事。
电纸书续航时间长,不用频繁充电
比如,掌阅iReader电纸书配备1500mAh的电池,通过SSCE智能节电技术,以及E-INK电子纸出色的节电效果,可以实现高达35天的待机续航时间,可连续阅读65小时,这对于如今逐渐增长的碎片化阅读来说,待机时间绰绰有余。
可以说,电子纸的最大优点不是省电,而是“超”省电,电子纸张自身并不发光,它是通过反射环境光达到显示目的,由于其显示原理和传统印刷品几乎相同,人眼的视感如纸张印刷品,所以称呼为电子纸。
所以即使有了手机,再买台电纸书作为专用的看书工具也是完全可以的,看书就应该用专用的工具,而当手机看完电影没电后,还能看书解闷,是长时间阅读和消遣的好办法,也是经常远足的用户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结
适合购买电纸书:
每天阅读时间高于2小时;
希望获得最佳阅读体验;
喜欢阅读并想要静心阅读的;
书虫。
综合来看,对于那些追求纸质体验的书友来说,电纸书是无以伦比的。对爱读书的人经常需要读大块头长篇作品的人来说,电纸书在阅读体验上无疑要比手机平板强上很多,电纸书的超长续航时间、强光下无障碍阅读、像真的纸张一样的显示效果,都是普通手机和平板无法比拟的优势。
电纸书的价值大吗?
阅读当然创造价值,这个差异化是电纸书安身立命的法宝。 阅读的价值,在于它收获的是智慧、意志、力量、胸怀、气节和活力。电纸书就是挖掘这些价值的工具。
推荐经销商